(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與惡的距離
很少有一部台劇,就這麼深深的打中你的內心,相信這是多數人的心聲。
但是,劇情終究會落幕,
而你,在這部劇當中,有什麼省思呢?
(圖片來自網路)
【故事大鋼】
品味新聞台編輯台主管宋喬安的兒子是二年前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罹難者,先生劉昭國是網路先驅報的創辦人,夫妻在兒子走後因現實磨難漸行漸遠準備離婚,但11歲的女兒行為卻日漸失序,為了女兒終逼二人必須重新檢視自己身上的傷口。
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在李曉明死刑定讞之後,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動機,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的連結…
(圖片來自網路)
故事的節奏非常的快,
每一個人物,都是獨立的主軸,強烈的情感連結,慣穿了整部劇,容易引發人內心的共鳴。
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李曉明一家人,受害者宋喬安婚姻家庭關係,應思悅的思覺失調症弟弟,
無法被理解的加害者辯護律師王赦…
當我在看前三集的時候,可能跟大多數人一樣,只把他想成,
「一部好寫實的台劇,好看」
就這樣。
但真正有打動到我的內心,並引起我心裡強大的衝擊,其實是在第四集裡。
在大型傷痛事件的加害者家人,他們內心的悲痛,以及情緒的轉折。
「活不下去,我們就一起死。」
「根本就不應該開店,那時候賣早餐就好了啊。本來就應該一個禮拜放兩天,如果一個禮拜有放兩天的話,就有時間陪你們了。」
「我那時候每天上課,放假只想出去玩,哪會想待在家裡。可是哥說,他每天都在弄模型,所以每天躲在房間。」
「要是沒有叫他去讀商科,讓他去讀他喜歡的機械科,搞不好他會比較開心。」
(圖片來自網路)
李曉明的母親,深深的自責。
到現在他們仍猜不出,為什麼??為什麼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會做出這種事?
「誰願意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我兒子小時候真的很乖。」
當社會大眾指責著父母教養不當,導致養了一個殺人魔!
有誰願意用同理心,去同情加家者的家人?
一直以來,孩子若有缺陷,我們都會咎責於父母,堅信孩子犯錯都是父母的錯。 沒有人去想,孩子是只想殺人的精神病態,又或者是只是想尋死的重度憂鬱患者。
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
(圖片來自網路)
我很心痛的思考著,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呢?
我是否有辦法去承受,兔包兄弟成了變態殺人魔?
對,我衝擊的是,
李曉明媽媽講的話,不偏不倚,就是我和兔子爸說過很多次的話。
「如果有週休二日的話,如果我們不要只顧賺錢的話,如果我們有時間陪伴小孩的話…如果…如果…」
於是,我深深的思考很多的問題。
一些我完全沒有深究過的問題。(有機會下篇談><)
(圖片來自網路)
第五集裡,李曉明無預警的伏法了。
劇情尚未交代李曉明到底為什麼殺人?動機為何?
除了王赦律師跟家屬的錯愕,其實我也很錯愕。
比起其他的劇情,我更想了解的是,
"殺人犯的內心世界,以及如何避免下一個李曉明出現?"
可能是因為同樣身為一個媽媽,比較在意的其實是教養的問題。
我常常在想,
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受害者,只能想成是因果循環中的冤親債主來討債,
不然茫茫人海裡,怎麼會是自己受害?(當然這是個人想法啦)
但,
如果妳的小孩就是殺人犯呢?
電視劇裡,可能無法探討這麼深,直到我無意中在書店裡看到了這本書。
一個母親的自白
(圖片來自網路)
博客來連結: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
作者: 蘇.克萊伯德。
1999年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兇手之一狄倫.克萊伯德的母親,其子奪走了十三名無辜者的性命後舉槍自盡,造成一樁撼動社會的滔天悲劇。
案發後十五年間,悲痛自責難當的她,為了解兒子所作所為、其隱而未言的憂鬱症、精神疾病及暴力之間的關聯等,竭盡全力爬梳相關資料,積極參與預防自殺的活動。作者曾在社區大學擔任行政人員,亦曾於精神病院從事藝術治療。
(圖片來自網路)
「家庭教育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早一點發現他、早一點了解他,他就不會犯下這種滔天大錯?」
在第六集裡,
宋喬安的質問,除了李大芝啞口無言外,可能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問題。
我們都以為,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加害者,
一定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遭受嚴重虐待、疏於照料、教養不當、濫用藥物、加入幫派、家暴、偷竊等。
如果有上述情形發生,似乎孩子成了殺人魔,還有跡可尋。
但,如果以上情況從來都不存在呢?
(圖片來自網路,1999年4月21日,舉世震驚的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現場)
1999年4月20日兩名青少年學生—艾瑞克·哈里斯和狄倫·克萊伯德配備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隨即自殺身亡。這起事件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校園槍擊事件。
在這本「一個母親的告白」自述中,
狄倫的母親本身就從事心理輔導工作,在教養上更是一個好媽媽,給予狄倫滿滿的愛。
而狄倫案發前,也不像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的「壞小孩。」
反而是位陽光男孩,幽默、風趣、人緣佳。
「孩子沒有異狀,不是父母的推託之詞,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這是青少年真實而普遍的狀況。」台大精神科醫師,張立人。
2014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犯鄭捷,來自台北的中產階級,平日在校表現優異,在同學眼中也是個善良的大男孩。
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使他自己覺得必須走上這條路?
(圖片來自網路)
老實說,在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前,我不曾思考這個問題,關於殺人犯。
就跟一般的父母一樣,覺得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們是這麼的愛孩子,孩子們都是在愛的家庭中成長。
但也因為這樣,當事件發生時,會帶給父母多大的衝擊!
當1990年美國校園槍擊案發生時,
我以為加害者狄倫的父母會跟孩子劃清界限,跟社會大眾致歉,自己的孩子竟是個變態殺人魔。
沒想到,當人們問狄倫父母有什說話想說時,
他的母親卻回答:
「我想想請他原諒我,原諒我這個當母親的,居然不知道他的心裡有多麼痛苦,原諒我沒有幫上他的忙,原諒我讓他覺得無法對我傾訴。」
這是多麼沉重的一個告白,來自於心裡已破碎的母親。
也是看到這句話,讓我拿起了這本書,就再也放不下。
「我和所有里特頓市的母親一樣,祈求孩子能平安無事。但一聽播報員說已有25人喪命,我祈求的內容也變了。
如果狄倫真的跟傷人或殺人脫不了關係,必須有人阻止他。
我曾在心裡默默祈禱無數回,身為一個母親,這次的禱告實在讓我無比痛心,
可是在那當下,我明白我所能祈求神賜予的最大恩典,不是讓他平安,
而是讓他死。」摘自〈一個母親的自白〉
孩子,你為什麼殺人?
(圖片來自網路,艾瑞克(左)與狄倫都脫下了他們掩飾槍械的黑色長大衣,並已在餐廳內外及圖書館內造成13人死亡、24人受傷。此時距離他們開槍自殺,僅11分鐘。)
本書的後半部,敘述的是狄倫的日記、事先預錄的犯罪告白錄影帶一一被曝光等,
讓狄倫的母親,開始回憶狄倫從小大到的成長事跡。
看著我心驚膽跳,也開始想起兔包兄弟的成長過程,
原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 狄倫從小就無法接受自己的缺點,不管做什麼,只要失敗就不原諒自己,而且很討厭丟人現眼。
- 習慣扮演聽話的乖小孩,父母在意哥哥的表現,無暇顧及狄倫,幸好他也不需讓人擔心。
- 凡事喜歡自己解決,不傾吐心事,反正青少年的孩子不都是這樣。
- 奉行完美主義,對自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挫敗會貶損他們的自尊。
- 他認為自己是個累贅(父母曾為金錢爭吵)
- 與週遭格格不入,沒有知音,被孤立,憂鬱症,想一死了之。
- 校園霸凌,憤怒與絕望。
- 結交有暴力傾向,同為被霸凌的朋友
(圖片來自網路,狄倫同夥艾瑞克的濫殺計畫筆記)
多數的校園事件發生,難免都會讓人聯想到霸凌。
對於受害的孩子,現在的父母很是重視。
可怕的是,你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遭受不平等的對待,
而且因為這樣慢慢導致心態偏剖,直到發生無法挽救的慘案。
「你若是稱職的父母,自然就知道孩子在幹麻。」
事後找一百個理由給自己,終究不過是理由。
而你,卻要背負著殺人的共罪,一輩子無法抬頭的活下去。
「如果孩子有明顯困擾,我們必須趁他還沒危及自身和他人之前,讓父母當守門人,替他尋求協助」
「我們以為人生難免會遇到問題,而他應該遊刃有餘。如果早知道孩子表面上強顏歡笑,故作適應良好,私底上卻飽受折磨,我們是否該改變教育的方式?」出自〈一個母親的自白〉
自殺的女孩
「多數自殺者並非一時衝動想不開,反而是因為思維受損,飽受折磨,長期奮戰卻徒勞無功,再也受不了所致。
就算當事人不是真的想尋死,但他卻深深相信死亡可以了結痛苦,一了百了。」
(圖片來自網路)
有位同事注意到她13歲的女兒似乎變的有點孤僻。
她決定去逼問她的女兒發生了什麼事,並且追問個不停,不打算就此放手。
女兒受不了被逼問,終於崩潰,坦承自己被陌生人強暴。
她覺得十分羞恥又害怕,很認真的打算尋死。
因為同事察覺到孩子細微的變化,不停追問,才能即時伸出援手,並出手幫忙。
她不敢想像,再晚一步,會發生什麼無法挽回的悲劇。
出自〈一個母親的自白〉
爸媽,你們錯了
(圖片來自網路)
是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思考著青少年的問題,
也是我提筆寫這篇文章的動力之一,
想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現在還小,但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
也許很多殺人犯是成年人,
但我總是覺得,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性,總是有蛛絲馬跡可尋。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不能只是口頭說說,
莫要等到一切都來不及了,才再暗自懊悔不已啊!
而父母的情緒,是會影響孩子們的,
但有多少的父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能即早發現,即早改變呢?
下一篇,是我們的故事。
會想要寫出來,是因為覺得,我們的生活,也許會是你們的日常。
有一些想法,一直都是深埋在心中的,只是,就這麼的被一句話給觸發了。
關於兔包兄弟。